您的当前位置 >> 铜陵文明网 > 聚焦铜陵
铜陵市委书记李猛: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铜陵 使城市更有温度
  • 来源:铜陵文明网 发表时间::2016-09-26    字体大小: 12px14px16px18px
  •   永立潮头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继续前进。925日上午,全市瞩目的中国共产党铜陵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市行政会议中心礼堂隆重开幕。李猛代表中共铜陵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立足新起点 迈步新征程 为建设幸福美丽新铜陵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倪玉平主持会议。

      李猛在报告中全面回顾了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他说,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产业转型深入推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日益凸显,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事业长足进步,民主法治进程加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不断优化,胜利完成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积累了转型发展的有益经验,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增强了打造四个富有城市、建设幸福美丽新铜陵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地沿着崭新的征程、朝着更高的目标阔步前进。

      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转型发展闯出新路,全面小康决战决胜,幸福美丽新铜陵开启崭新篇章,在美好安徽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实现上述目标,要加快推进六个方面的战略举措:坚持创新引领,建设要素集聚、开明开放的新铜陵。坚持转型发展,建设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新铜陵。坚持城乡统筹,建设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新铜陵。坚持生态优先,建设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新铜陵。坚持民生为本,建设共建共享、平安和谐的新铜陵。坚持以文化人,建设文明诚信、崇德向上的新铜陵。

      今后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是:转型发展闯出新路,全面小康决战决胜,幸福美丽新铜陵开启崭新篇章,在美好安徽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改革创新走在前列。

      转型发展走在前列。

      城乡统筹走在前列。

      环境建设走在前列。

      全面小康走在前列。

      围绕上述目标,要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发展实践。

      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现上述目标,要加快推进六个方面的战略举措:

      坚持创新引领,建设要素集聚、开明开放的新铜陵。改革创新是铜陵的城市品质。要坚持熔旧铸新、敢为人先,不断释放改革新红利,构筑发展新优势。

      坚定不移推动思想解放。面对发展新常态、竞争新格局,更要以登高望远的眼界审视铜陵,必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提速赶超,争创一流。更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化改革,勇敢自信地应对挑战、破解难题,让解放思想的时代强音响彻铜都大地,使改革创新的丰硕成果惠及铜陵人民。

      坚定不移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市场导向,促进首位产业高端发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着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形成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实施创业铜都行动计划,开辟创新创业联动的绿色通道。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向企业集聚、向高端迈进。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要围绕制度创新、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建立健全僵尸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深化国资国企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更大力度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支持企业上市(挂牌),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深化农业农村、商事制度、财税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社会事业改革。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推动合铜发展走廊和铜陵江北港新区建设,打造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新通道。借鉴国内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加快开放通道、平台、通关和金融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把双招双引作为首位工程,全力招项目、聚人才、促发展。

      坚持转型发展,建设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新铜陵。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省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迈出工业转型新步伐。强力实施千百十亿工程,推动三重一创建设,打造一核三圈特色循环产业生态,向新型工业化强市奋力迈进。加快建设国际铜都。突出高端、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支持铜陵有色优化铜冶炼产能布局,提高铜资源保障和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进军世界500强。高水平推进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拓展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多点支撑、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建设,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建材、钢铁、能源等产业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切实优化工业布局。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计划、骨干企业增量提质工程、中小企业希望工程。推动铜陵经开区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狮子山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各省级开发区全面争先进位。

      实现现代农业新发展。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优质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加快发展,推动普济圩农场向大型农工商产业集团迈进。切实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兴业态。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行三权分置,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促进服务业发展新突破。组织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商平台,构建产业链完整、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电商产业集聚区。在物流业发展上加快突破,打造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在科技服务业发展上加快突破。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加快突破,统筹推进现代商贸区、特色街区和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普惠金融,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板块。

      激发产业融合新动力。深入推进智慧铜陵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深度融合为重点,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和技术研发创新,创建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企业,着力培育智慧制造新模式和智慧服务新业态。实施一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创建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推动县区经济新跨越。实施县区经济振兴工程,引导县区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优势。健全支持县区发展政策,规范市、县区的财权与事权划分,扩大县区、重点镇管理权限。围绕五提一示范,大力支持枞阳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城乡统筹,建设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新铜陵。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幸福美丽城市,走出铜陵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科学规划,彰显城乡特色。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构建一带三廊、三层五级的城镇空间布局。突出东融,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联系;强化北联,加强与合肥都市圈的连接;积极南接,深度参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优化市区建设,把铜官区建成功能完善、服务高效、优美时尚、和谐幸福的现代新区,把义安区建成产城一体示范区和东向发展门户,把郊区建成拥江发展的桥头堡。着力促进县城发展,将江北港新区打造成拥江发展和南北联动的先导区、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最便捷的门户、皖江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充分保护山体、水系、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存和革命遗址,挖掘铜文化、枞阳文化内涵,在继承创新中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服务产业,坚持组团开发,推动产业体系与城市定位相协调、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相融合。

      完善功能,提升建设品质。在城市,突出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地下综合管廊、停车设施和微循环道路建设,全面提升小区管理水平,促进新老城区功能集成、联动发展。在农村,加强中心镇、特色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打造农民热爱的家园、市民休闲的庭院。

      优化配置,促进城乡一体。推动城乡交通互联。抢抓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机遇,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合岸线资源,加强港口建设,推进引江济淮等重大项目,增强长江航道干支联动能力。建成庐铜铁路,谋划建设合温铁路、北沿江城际、合庐铜黄城际、铜南宣城际等轨道交通,启动江北港区及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推进德上高速、G3高速铜陵长江替代桥建设,做好北沿江高速和过江通道建设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国省干线、县乡公路建设,推动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促进城乡要素联动。深化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安居乐业;引导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输入农业,强化农产品对城市的有效供给,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创新机制,优化管理服务。突出长效化。坚持建管并重、疏堵结合、部门联动,完善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和标准,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突出市场化。加快建管分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突出法治化。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立法,完善城市管理地方法规。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突出智能化。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新铜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让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格实施城市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推进一江两岸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着力抓好公路、铁路、河流绿化,加强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推进长江、河湖水系连通,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废弃矿山、采石场、尾矿库生态修复。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西湖、白荡湖等湿地资源保护力度,着力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加快大通等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加强江河湖泊治理,着力推进退耕还湖、退耕还河、退耕还湿,在洲圩区设立若干生态涵养区。

      提升治理管控水平。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六大行动,开展源头综合治理,着力整治南部城区和港区、矿区扬尘污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施水污染防治八大工程,推行河长制管理,基本完成主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整治入江排污口。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实行土地分类分级管理,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建立统一的污染源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

      推动绿色永续发展。严格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低碳产业。深入推进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双示范市建设,打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强化引导和激励机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试点,健全资源总量管理、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推动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相挂钩。构建约束和规范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严格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责任追究,试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坚持民生为本,建设共建共享、平安和谐的新铜陵。抓实民生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让全市人民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全面精准发力脱民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省委六看六确保要求,扎实推进十大工程,深入开展四大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拓宽增收渠道促民富。坚持就业优先,鼓励全民创业,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提升社保水平解民忧。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政策和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积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护民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三医联动,推行医疗集团化和分级诊疗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完善医养结合、公建民营等模式,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提升计生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创新社会治理保民安。以蝉联长安杯为目标,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深化法治铜陵建设,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推动发展。推进社会组织登记与监管制度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深化平安铜陵建设,健全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坚持以文化人,建设文明诚信、崇德向上的新铜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创新型文化强市,使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更有风度、更有气度。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特色化发展高中教育,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精心办好特殊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巩固扩大均衡教育成果。支持铜陵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培育文艺领军人才,大力发展地方文艺。实施文化产业跨越提升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独具特质的文化重镇。

      提升文明创建标杆。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专业化,深入打造好人之城。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和管理水平提升三大工程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开展诚信主题宣传教育,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金扶持等领域,率先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摘自李猛在中国共产党铜陵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报告)

    责任编辑:查嘉宝
  • 铜陵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 地址:安徽省铜陵市淮河大道358号 邮编:244000 电话:0562-2862152
  • Copyright © 2013-2015 http://tl.wenm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