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铜陵文明网首页
聚焦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未成年人 铜陵好人 志愿服务 道德讲堂 讲文明树新风 我们的节日 经典诵读 文明评论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踏秋”。同时,重阳节也是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它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爱老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这个经济繁荣的时代里,关爱老人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更应该努力做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社区是居民的聚居地,所以走进社区,关注老年人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在今年的九九重阳佳节来临时,铜陵各个社区共同行动,把祝福和关爱送给每个老人。

关爱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的前提,只有人类的思想纯正了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所以关爱老人并不单单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事,而是需要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共同努力!铜陵各文明单位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结合重阳节传统习俗,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重阳送温暖”慰问活动,给每一位老人带去关爱、快乐和温暖。

作为一名志愿者,是感染社会的最强有力量之一,在重阳节期间,铜陵志愿者们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深入敬老院和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中,开展各种慰问老人活动,为他们送祝福、献爱心,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难题,特别是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困难,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培养和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底蕴深厚。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铜陵市不仅做到关爱老人,更是通过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基层巡讲”、道德讲堂、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市民弘扬民族传统节日,传播孝道文化,凝聚道德力量,为幸福美丽新铜陵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