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简介:王文龙,郊区普济圩社区居民。今年83岁的王文龙是普济圩三分场退休工人,在1999年的一次偶然救助中,他结识了王立功、王妙生两位相依为命的孤寡残疾老人,目堵两位老人生活现状,在与老伴商量后他立即将老人们接到身边,开始了17年如一日亲兄弟般地精心照顾,搬家后仍将老人带在身边,并为其中的一位残疾老人养老送终。
一次偶然求助引发十七年的真情守护
今年83岁的王文龙、王发兰夫妇,是普济圩三分场退休工人,17年来,他们先后义务照顾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王立功和王妙生,把他们当做亲人,用行动践行大爱之举。
故事还要从1999年前后讲起,在普济圩三分场场部,残疾人王立功和王妙生相互依靠着过日子,他们都是先天肢体残疾,行动和生活都很不便。那时候,王文龙在分场开了一家理发店。有一天,王妙生到了王文龙的理发店请他帮忙到自己的家中为行动不便的王立功理个发。王文龙欣然答应,他不知道,就是这一次理发,建起了他们之间十七年的缘分。
当他走进王妙生和王立功的家中,就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低矮破落的房子,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王文龙看着两个残疾老人,就在心中暗暗的想:“一定想办法帮助老人解决困难。”王文龙和老伴商量着,征求了分场领导的同意,将自己家隔壁的两间空屋给他们居住,并帮他们修葺整理房屋,让他们居住的更加舒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像一家人一样,王文龙每天帮助他们做饭,收拾家务,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亲兄弟般照顾。多年的相处,这对残疾人也把王文龙看成自己的亲人,更是他们生活的寄托和依靠。直到几年前,王立功的突然离世,王文龙忍着内心的难过,料理了王立功的后事。从此,王文龙更加细心照料着王妙生的生活起居。他用行动告诉王妙生,只要他在,就会一直守护他下去。
一句承诺形成无法阻隔的兄弟真情
岁月匆匆,2015年,王文龙老人的二个儿子心疼父亲居住在场部,交通不便,加之老人年纪大了,想着离医院能近些。便在二分场桥北新区买了一套50平米的房子,可这就意味着王文龙夫妇就无法再照顾王妙生了。最初,王文龙是不同意搬过来的,拗不过孩子们的要求,王文龙夫妇搬家了,但是,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就往场部赶,给王妙生送些吃的喝的和生活用品,直到2015年冬天大雪封路,王文龙不能每天都去看他的兄弟了,于是,他找人租了一间离自己家最近的房,将王妙生又搬到了自己跟前。这样,王文龙又把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照顾王妙生上,给老人端水送饭,帮老人穿衣喂药,悉心照顾着老人的饮食起居。
多年来,王文龙无微不至的照顾王妙生。如今,王妙生已85岁了,身体日见衰老,耳聋眼花,手脚僵硬,生活已经完全无法自理,王文龙夫妇担心王妙生的身体,不仅每天照料,还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为老人养老送终。
十七年真情守护谱写人间大爱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常人看来,照顾残疾人是件又脏又累的事,有的亲人都不愿意去做,更何况是一个跟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王文龙一名普普通通的百姓却做到了,他用仁慈、博爱和毅力谱写了一曲爱心颂歌,演绎了一场人间大爱。可是,当我们告诉王文龙老人:“您这样子做值得大家敬佩,值得我们每个人赞赏,每个人学学习。”老人却摇摇手,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和王妙生现在已经是亲人,是兄弟,一家人之间的照顾是应该的。”
十七年前,王文龙在心中许下帮助王立功和王妙生的承诺,并没有人听见,但是,这一句承诺,让他坚持了十七年,十七年的真情守护,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言语赞赏他博爱的胸怀、诚挚的爱心,但我知道这样的爱心需要我们去传承,需要我们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