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文明五松”:

    每年临近过年,农村家里都会杀年猪,没到这时候左右邻居都会过来帮忙,晚上大家在一起吃杀猪汤。

  • 志愿者“河南嘴社区”:

    每逢过年,我们铜陵市郊区大通镇河南嘴社区的渔民们自发组织的腰鼓队和龙灯队在街上,在水中用我们独特的文化来庆祝我们的节日,这就是我们渔民的春节,我们大家的春节!

  • 志愿者“wmy2015_1”:

    如果要我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春节元素,那我一定选择春联,家家户户贴春联,风风火火过大年。

  • 志愿者“我爱西联乡”:

    三十晚上吃饺子,是一年里最惬意的一天。

  • 志愿者“我爱胡球球”:

    在铜陵人的记忆里,亲戚朋友过年团聚,桌上少不了一碗“全家福”。里面的食材多得不可思议:肉圆、藕圆、冬笋、黄花菜、木耳……虽然每家人放的东西多少会有不一样,但有样东西一定会有——蛋饺。而说到蛋饺的做法,大汤勺和猪油都是必备要素。在烘过的勺子里抹上一层猪油,不仅能防止粘勺,还能让蛋饺更香,满满都是过年的味道。

  • 志愿者“675033752_a50bf8”:

    快过年了,和妈妈一起去大姨家做腌菜粑粑,用模子托出一个一个带着花纹的粑粑,色香味俱全这是我最难忘的年味了。

  • 志愿者“翠湖社区”:

    在安徽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四天不许重新开锅做饭,这也是我们当地一特色的年俗。所以,大年三十晚间的每家年夜饭做得很多,有的家庭锅能做多少饭就做多少饭。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做得也很有特色。

  • 志愿者“和着悲伤微笑”:

    年味是一种风俗,年味是一种传统,年味是一种味道,年味是一道菜,我最难忘的年味莫过于每年春节前夕家里都会炸的肉圆子,妈妈说这象征着团员,所以过年一定要吃圆子!奉上我自己炸的肉圆子。

  • 志愿者“不吃胡萝卜的兔子”:

    贴春联就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年俗,能够绵延至今,是一代又一代人“写春联、贴春联”传承下来的。观照现实,而今虽然家家户户贴春联,但动手自己写春联却越来越少,印刷体春联成为主流,虽然字体工整好看,但却少了韵味。这种韵味除了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有厚重的汉字之美。

  • 志愿者“不吃胡萝卜的兔子”:

    民间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尤其是年夜饭,家家户户少不了一条鱼。因“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象征新的一年里,丰盛有余。

  • 志愿者“姜某某”:

    在很多地方,过年是必吃年糕的。年糕年糕,年年高!这些糕,包括了萝卜糕,马蹄糕芋头糕.咸甜随意。鱼年糕造型独特,憨态可掬,寓意也深刻:年年有余,节节高~这种年糕很容易做,模子也才两元多,里面的颜色加上食用色素就可以了~好不好吃另说,就是摆在那里看着也开心。

  • 志愿者“天门山下的天门茶”:

    压岁钱是大江南北所有孩子们最喜欢的年俗文化之一了,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活动了,虽然过完年压岁钱就被爸爸妈妈收走了,但还是很开心。

  • 不变的年味是亲情

    志愿者:“阳光小行长”

    “新年好,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这首简单的儿歌道出以前男女老少过新年时发自内心的甜蜜。虽然时至今日,新年准时到来,鞭炮仍然轰隆,歌谣依旧传唱,但是总感觉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反而增添了一种失落和疲惫。年的方式或许有所变化,但其中的年味永远都不会消散;表达的幸福方式或许有所不同,但对幸福的追随永远不会停歇。所以请让怀念置于心底,迎接并享受不一样的年味。

  • 年味仍在只是变了面貌

    志愿者:“阳光小行长”

    什么是年味?想必年味指的就是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预备过年时的吃的、喝的、用的、穿的,好在过新年时显现出万象更新的气象。除夕,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家家户户在门外贴上喜庆的对联,放响新年的鞭炮,屋内贴上各色各样的窗花。大年初一,人们走访于家人朋友之间。小时候在收到压岁钱的那一刻,会有多少人笑的合不拢嘴。过年要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年夜饭,享受的不仅仅是桌上的美味,更是在寒冷的冬天所感受到的暖暖的亲情。

  • 年味仍在只是变了面貌

    志愿者:“DLX-东联之声”

    我高三的时候住校,快放寒假的时候,某舍友说,放假了赶紧去讹她妈妈给买一件新衣服,专门留在过年那天穿!那个时候我对于过年就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了,但是听到他这话的时候,我心里想,他一定是个很有趣的人,是那种跟他交朋友不会无聊的那种。

  • 新年,在舌尖上走过

    志愿者:“铜陵义安区城管局11”

    “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这是汪曾祺老先生所怀念的故乡的食物。现如今,每到过年,我们常会泛起乡愁,却又不知它为何物,我想,乡愁就是那熟悉的故乡味道,而这味道,就是父亲,母亲做的那顿饭的味道。

  • 年味仍在只是变了面貌

    志愿者:“文明新城市”

    农历大年的日子越来越近,周围的年味仍波澜不惊。对此,总有人大惊小怪,年味变淡了。所谓的“变淡”,仅是一种表象,每个人心底都有一腔浓烈的年味:年年如斯,循环不息,俨如老酒。

  • 年味仍在只是变了面貌

    志愿者:“夜影即墨”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 年味仍在只是变了面貌

    志愿者:“声春”

    正月初五,年味仍在继续,而乡愁,却愈来愈浓。初五俗称“破五”,不仅象征着破除禁忌,进入新一年的开始,更意味着乡愁的一次深深的播种。对节前归家的游子来说,初五即是返程的启动日。过了初五,将要再次告别熟悉的家乡,告别父母亲人,怀揣饱满而又浓郁的乡愁,踏上返程之旅。春节期间是年味乡愁最浓烈的时刻,也是最能体现这种中华民族特有情怀的时刻。

  • 年味仍在只是变了面貌

    志愿者:“飞飞”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甚至有人评论说,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已经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压岁钱水涨船高,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庙会办到商场里边,实际就是商品交易;群发短信拜年,平均给每个人的情感又有多少?专家们认为,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等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让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结语:时代在变迁,过年方式变得多元化,年味也在随之变化。年味,对于每个人感受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少人而言之所以感受到的是淡淡的年味,或许是祭祀、贴门神、耍龙灯这些曾经的习俗仪式为标志的“年味”发生了变化,亦或是春节吸引人们的已不再是美食美物,而是难得的精神氛围。但新的春节民俗又在不断产生,春节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年味仍在只是变了面貌。

铜陵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铜陵市国土局5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62-2208012
Copyright © 2013-2016 http://tl.wenmin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