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小磨麻油

作为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继承者,今年60岁的许季明抚着石磨,犹如搭着老朋友的肩膀,感慨不已。原来,这三个石磨在他开始制作麻油时便陪他一起,如今已有30多年了。[详细]

久负盛名:太平烧饼

太平烧饼是铜陵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铜陵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名“横埂头小酥饼”,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水杯口大小的烧饼看上去确如烧熟的蟹壳一般,黄澄澄油亮亮的,点缀其中的芝麻恰如别致的饰品。一口咬下去,香脆可口,唇齿留香,丁龙家的烧饼作坊已经传承近百年了。[详细]

千年名点:顺安酥糖

走进顺安,不得不提顺安酥糖。《铜陵县地方志》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自唐代顺安设立“临津驿”开始,铜陵“顺安酥糖”就已声名远扬,畅销本地及周边地区。经过上千年的沿袭,即便机械化规模生产带来高效率和高收益的今天,当地的艺人们依然坚守着祖辈留下的传统手工技艺,世代相传。[详细]

  • 老铁匠的坚守

    大通镇福光村的查达胜是一位老铁匠,63岁的他已经守着自家的铁匠铺近50年了。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传统打铁技艺开始受到严重冲击,那呼呼作响的手拉风箱,火星四溅的通红铁块以及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出的乐声,早已躲进岁月深处,散落乡村拐角。

  • 藤艺人的指尖岁月

    炎热的夏季,在没有空调沙发的年代,端一张藤椅来到门前的大树荫下,轻摇手中的蒲扇,便能带来难得的凉爽,这也催生了当时的一门手工技艺———藤椅编织。龚有强负责制作竹架,妻子章莲珍则专心编织藤条,不到50岁的他们已经做了三十年。

  • 装裱师的瑰丽艺术世界

    书画艺术的渐渐兴起,催生了一批以书画装裱为主要营生的装裱家,宁静斋的斋主宁建华便是其中之一。十几年的从业经历不仅练就了宁建华娴熟的装裱技艺,也使她身上散发出温文雅致的气质,身边往来的也大多是书画界的名人雅士,这让她对书画艺术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牧怀柱,1982年牧老为组织恢复“竹马灯”传承人之一,1997年成为自然村“竹马灯”主要管理者,2004年被镇政府任命为村级老龄协会会长。这位年迈的老支书为“竹马灯”的恢复与传承,倾尽心血。执着的牧老在“竹马灯”传扬和发展的一线不懈努力着。[详细]
平旷的洲野、豪爽的江风,赐给王小梅特有的灵气和一副金属般的嗓子,到口的歌她一学就会。传唱牛歌是王小梅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这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责,王小梅深知自己的责任,并为此积极的努力着。[详细]
在大通镇山脚之下安静祥和的金华村走出了一个大学生,迎回了一个制姜人。他就是金如林。这个年轻人,便是“铜陵白姜”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是带领着金华村的制姜人,承载了大通古镇的千年积淀,让铜陵白姜香洒中华,名播四海。 [详细]
失蜡法这门传统铸造技法的传承,倾注着几代人的心血。失蜡法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铜陵九鼎雕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的郑东平。正如他的作品“一言九鼎”,他用自己的潜心钻研,对失蜡法的未来传承做出了无声却最有力的承诺。 [详细]